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陈仕彬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书画鉴赏的误区及我们应有的态度

2012-07-06 15:44:04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一)打开心灵,不轻易下结论

  在和不少人的交流中,包括一些书画爱好者和学习者,我发现很多人容易一开始便犯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主观偏见和审美思维定势带到书画欣赏过程中来,轻易而草率的作出判断和结论。我觉得这在书画的欣赏中是大忌。在没有具备一定的书画鉴赏能力、没有认真的对一件作品进行品评和研究之前,我觉得宁可在内心里真诚的告诉自己“现在还看不懂”,宁可先保持沉默。因为这很容易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厚厚的大门,陷入偏见之中,把自己阻隔在了书画艺术的美丽殿堂之外。

  我想,面对一幅作品,首先要放下外在,把自己清空,静下心来,不带功利心和世俗的审美判断忘我的去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看会不会被被作品感染和打动,能不能感受到线条的律动感,可不可以顺着书画家的笔触感受到他在创作时的激情和内蕴?为什么要这样呢,审美活动和艺术享受的过程首先是感性的触发。比如我们不一定懂音符和旋律,不一定通乐理,但听有些音乐可以让我们流泪,有些可以让我们很快乐,有些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大自然,联想到一些很美的景色和事情。

  作为艺术的书画,尤其书法,与音乐以及舞蹈等很多其他艺术形式有内在的相通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认识草书,不知道书法作品中写的是什么,但他可以感受到书法的美。所以第一步是要把心打开,不带偏见,给予心灵感受充分的自由。

  当然,要进一步欣赏书画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和沉醉在纯粹感性的阶段,接下来需要用心的思考和感悟,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他画的山、画的鸟兽虫鱼、写的字会是这个样子,他想表达什么?如果我们对书画有一定的鉴赏基础,我们就要继续追问,他这种线条和笔墨效果是怎么出来的,他都临习过哪些碑帖,他比前人有哪些新的尝试和突破?他表现出哪些独特的创造性?

  (二)避免走入“像不像”与“好不好看”的误区

  所有的艺术形式其风格都是多样的,越是水平高和富有艺术原创力的作品往往越具有非同寻常的风貌和品性。而且,中国的书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绝对不能单纯的以“像不像”和“好不好看”为判断标准。外国有句俗话叫做“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人,学会挂画需要七代人。”中国的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如果以像不像为画好坏的判断标准,那简直是小孩子的见解。齐白石则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黄宾虹说得更透彻:“画有初视者令人惊叹,以其技能之精工,谛视而无天趣者,为下品;视而为佳,久视亦不觉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或竟不见佳,谛观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用笔天趣,非深明其旨者视若无睹,久视无不尽美,此为上品”。什么意思呢?他说,有些画一看画得非常的精美,足以让人惊叹,但仔细看却了无趣味,这样的画是最差的,是下品;有些画一看很不错,仔细端详,看很多次让人也不觉得厌烦,这样的画很不错,可以称作中品;最好的上品中国画是怎样的呢?他说,乍一看不怎么样,甚至感觉很差,仔细观摩才发现这里边有东西,富有天趣,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真正懂画的人反复的看会觉得没有一处一笔不美,这才是上品,而这样的画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懂的。

  “四象”与中国书画鉴赏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接下来我想重点讲一下书画的“四象”和笔墨的问题。这是我对书画作品四种层次或者说四种创作境界的理解。“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我们所看到的书画作品的风貌、样子。之所以归结为“四象”,是因为书画艺术总体而言是视觉的艺术,若按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所言:书画艺术境界一步一重天,有九十九重天。描述和学习起来太复杂了。为了简单易懂,并能迅速窥视书画艺术的整体堂奥,我将其归纳为四个层次,或者说四个境界。这四个境界正好也可以与传统书画“神、逸、妙、能”的品评标准相契合。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便于分析和说明,便于大家理解,其实任何一件优秀的书画作品都不是单纯的某一种“象”,任何一个真正的书画大家对这“四象”中的每一“象”都有所体悟,有所成就,这“四象”不能简单的割裂开来。

  第一个层次:景象

  景在这里是一个泛指,泛指所书写和描绘对象。在这里景和象几乎可划等号。如风景、人物、花鸟草虫甚至文字。这是我们学习书画的第一个阶段:要求我们画什么像什么,写什么像什么,尽可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当然这里面包含两个景,一是大千世界之景,二是人文世界之景(传统书画碑帖、拓片等)。这一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求物尽其象,技尽其法,画什么像什么,写什么像什么,当然也包括掌握传统技法。如同跳舞的基本动作,需要准确模仿,同时还要身手灵活,招招准确。又比如初学武术,要站好马步,要掌握基本的拳架和动作。对书法而言,楷书、隶书、篆书的结体要端庄,用笔要准确到位,临帖要与原贴相像。国画里边的工笔、线描、青绿山水等要尽可能接近原作或山形,这些都可以对应为景象的阶段。

  当然,并不是说专写楷书、专攻工笔就不能成为大家,比如近现代的工笔画大家俞致贞、谢稚柳,楷书大家大康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大家主要以景象为表现主体,其意境早已超越了这个层次。比如大家看到的PPT 中这幅“出水芙蓉图”和颜真卿的楷书作品。

  对书画学习者而言,景象只是开始,只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艺术评价: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如果按照传统的书画品评标准,这一阶段的作品可以说属于最低的“能”品。

  第二个层次:气象

  气者,气质,气势,气韵之谓也。这个气字已经超越了景本身,是所绘之景散发出的内在精神气质,是对所书写描绘的事物有选择的吸收和熟练流畅的表现。此时的书画,不仅法度完备,而且势畅气足,气韵生动,这一阶段不仅能够“物尽其象”,而且这个“象”已经是有选择的“象”,“技尽其法”是游刃有度的“法”。

  对书画作品而言,此阶段的状态已是较为成熟的状态,其作品已具备较高的精神品格和艺术价值。相对而言,书法中的行楷、行书、草书和中国画中的小写意等作品中的优秀者更容易表现和让人感受到内在的气象。形容这一阶段的评价多用:气韵生动、笔墨淋漓、行云流水、气息畅达等。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所以从欣赏的角度而言,欣赏这一阶段的作品不仅仅要看到景象,还应该能够感受到景象背后的“气息”。这一阶段的作品可以与 “妙”品相对应。此阶段,我们在看作品时常说“这幅画气息不错”、“感觉很好”等、事实上已经不是在评价其技法,是在评价其技艺了。

  第三个层次:意象

  “意”者,思想也,意境也。该阶段乃是书画家努力追求的上乘之境。与“逸品”相对应,“逸”,可简单的理解为飘逸和自由。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画又叫写意画的道理。此时的景已经超越了事物的具象及表面的精神气质,而且上升到人的思想境界,此时的书法不仅法度完整,气韵生动,而且是具备了作者的崇高思想的独有的精神风貌。绘画亦然,不仅是自然的山水,也是历史人文的山水,更是融入了画家个人襟抱、修为、品节和思想境界的山水,此时的山水景物兼备主客两种特征,往往在不似还似和似之不似之间偶然得之。

  该阶段对画家的技法、技艺、气象以及学问、学养、学力,个人襟抱、人格节操,思想修炼要求均极高,否则难以达意,更难入“品”,该层次的画家的作品已经打上了浓重的个人人格特征和风格特点。物我不分,融为一片,法我一体,不为法缚。这个阶段对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要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画到生时是熟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这都表明该阶段的作品和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偶然性,要求人性的解放和本我的表现,而画面表现出来的效果往往是与描述的对象或传统书法存在较大的距离,甚至有较大的变形,这是因为作者遗貌取神、高度概括凝练的结果。从欣赏的角度而言,要欣赏这一层次的作品,不仅需要前面说的很好的心态和自由的心灵,也需要较为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一定的艺术实践。评价此阶段的作品常用“神完气足、形神皆备、意境深邃、遗貌取神”等。

  第四个层次:心象

  此处的心并非一般意义或生理结构上的心,而是指心境,一种崇高的境界,是艺术家在由法到技,由技及艺,由艺体道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意象”阶段还有物、有我、有法、那“心象”阶段则是无物、无我、无法了,此阶段的作品与“神”品相对应。正如黄宾虹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所以在他看来已远非为视觉提供快感了,而是像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在此,艺术家的精神得到大解放,是艺术家在虚、静、明之心下的创造。唐代著名画家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说的是此心象。是庄子逍遥物外,游心太虚的道家飘渺之境,是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儒家人生之境,是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佛家解脱之境,是中国文人毕生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时作品的特点多为天真淡然,不饰奢华,是绚烂之极复归后的平淡,是明火退尽后的沉静与虚灵,更无哗众娇矜的笔墨造型。比如四僧的有些作品,八大山人,弘一,担当,谢无量,黄宾虹和齐白石晚年的作品。从欣赏的角度而言,对于这个阶段的作品,只能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能以心印心了,就像佛祖拈花微笑,真正懂的自然也会以笑报之。此阶段作品的评价常用“格调高古、天人合一、心手交欢、游心太虚、华贵散淡、稚笔素心”等。就是我们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

  明白了四象,我想大家心头应该豁然开朗了不少。到了心象,大家可能觉得有点“玄”,但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确实是与“道”相通的,中国文化本来也与“玄学”相伴相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过,中国书画的“玄”又是可以触摸,并且有具体的表现载体和手段的。所以,鉴赏部分的最后我们简要的谈一谈书画中的笔墨的问题。

  不懂笔墨就不懂中国画。笔墨在中国书画中十分重要。何谓用笔?对书法而言即运笔中的提按顿挫、中锋、侧锋以及一波三折等,对于国画而言则是钩、皴、擦、点、染、逆笔、拖笔、扫笔等等。中国画用笔有忌讳,笔落到纸上,忌尖、忌滑、忌流、忌浮。做人能尖、滑、流、浮吗?当然不能。反过来,忌板、忌结、忌刻。板、结、刻当然也不好。

  何谓用墨?墨分五彩,即浓、淡、干、湿、焦。这些既是学习书画必须练就的基本功,是任何阶段都离不开的画面构成要素,也是可以幻化出最高境界的出发点。不过按照“四象”的划分,不同的阶段,其用笔用墨表现出不同的功用。景象阶段,笔墨完全为景服务,以景为中心,选择不同的笔墨技巧;气象阶段,笔墨主要还是为景服务,但此时的笔墨不完全是景的奴隶,由于画家笔墨技法或程式(套路)的娴熟,有时景可服从于笔墨,向意象方面转化。意象阶段,笔墨和景互为服务,是笔墨造景,也是景由笔(心)生。是画家在一种情景、意境的驱动下的一种自在的表现。心象阶段,笔墨和景都为心服务,是天人合一后的一种境界的表现。

  一幅好的书法或国画一定是包含有好的境界(层次)及相应的技法技艺的完美配合,同时还在至简的笔墨中蕴含厚重的文化信息,承载画家或书家高尚的人格理想。因此,我们说一幅好画需是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以墨为韵的完美结合体。黄宾虹认为,通过笔墨可以看出作者有无大家之气。执笔落纸,是人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文化修养、用笔方法结合而成的瞬间表现。黄宾虹从笔墨上把画家分为庸吏、名家和大家。他认为“大家落笔寥寥无几,名家数十百笔不能及其一笔”,“而大名家绝无庸吏之笔乱其中。”这里所说的名家和大家,假如不具备中国哲学的先验知识框架,不能静观内美玄想大道,那他就是缺乏成为“名家”和“大家”的前提。文人画之文第一义就是这个,否则,笔墨也就全无道理。或是丹青炫耀,描头画角,气息卑俗;或是任意纵横,一味霸悍,不亲风雅,气息恶劣。只有具备深刻的认识和远大的抱负(“志于道”),正确的方法和执着的追求(“据于德”),端正的动机和良好的心态(“依于仁”),有了这样的前提,笔墨才可能有大家之气。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陈仕彬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