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陈仕彬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陈仕彬众山皆响创南北融和新派大山水画

2012-07-11 16:33:4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单晓冰
A-A+

  山水画《众山皆响》的问世,以冥冥之中的神秘气息似乎指向超凡脱俗的巨制之形。它萌发于川蜀山水写生,创作于奥运年,完成于惊世震灾的全民之痛中,画题又出自六朝画家宗炳语,从而暗合其独具一格的气魄、运命和秉赋。

  画家陈仕彬近年来一系列重要书画作品和艺术活动,已经引起海内外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幅大画的展示,亦旋即吸引了艺术界和收藏界的眼球。它在艺术上的多方面探索和特点,为艺术界带来了一种创新启迪,也为我们展望正在走向大家境界的画家的未来路向提供了鲜明的昭示。融和南北画派画法的艺术道路,始终有人在探索,画家前后,也许既非前无古人,亦非后无来者。然而画家属于当代的成功的艺术探索,以及投入到新山水画派之中的拓展性的艺术贡献,依然值得艺术界高度重视。

  首先,这幅大山水画具有南方大山“南韵”“北气”“雄势”的雄秀美的总体审美效果。画作中之此南山已非江山中之彼南山。其实画中“众山”,明显带有南方山脉和山群特别是川蜀山麓的某些特点,但是,和传统的或一般的许多南方山水画明显不同的是,它又有北方高山峻岭的某些气势特点和观赏效果。画家为画中群山保留了某些南方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比如大量采用植被于大山表面,比如并不追求山势极端的奇险雄壮,而相对属于高平山岚格局,恰如吾所谓南北山势取中庸之道,雄峻而平缓,然而又连绵不绝,而且属于纵向绵延,达到高远效果,这又不同于无数画作一般的横向铺展气势的山水画习惯画法。我很欣赏他的南山“南韵”“北气”“雄势”的雄秀美的画面审美效果。所谓“皆响”,在这里的主要含义之一,其实就是气势在发声,而且是整体的气势,无处不在的气势,磅礴浩荡、浑厚雄健的大气势。历史悠久的南方山水画派的重要审美特征是平淡天真,这已经被画家改造成为大美大境,雄秀高古。而画面布局一向的平远幽深则化作高远深广,雄秀温润律动之中见出旷达浑厚豪放,则是将传统习惯的平远法改为画作需要的高远法,景象辽阔却依然保留并且赋予北山意蕴气势,显得更其博大深远。

  其次,新大山水画需要画意新、境界新、结构布局新。这一画意就是求大新,这一境界就是大境界,这一结构布局就是大山大水、大格局大气势。画家十分善于把握近中远景不同景域的纵向深入而接续开阔恢宏的视觉关系,从近中景的冲入山脉的江河到江河环抱的山脉再到层层叠叠、虚虚实实的山丘群落远景,动势极强,全景充满动感和整体感,似乎山携江波,江推山势,一往无前,冲向云端,奔向远方,落目在无限天际。也许和画家志向高远、境界宏阔的艺术创造的人格精神有内在关系,画家着眼于北方高山峻岭的气势,有意于全景式构图的大山大水,所以,画家将人格精神注入到了山水画之中。此外,画家自有大气,故意不去简单地设置天人合一格局,不去勾勒人间烟火,这幅画几乎没有什么笠叟钓翁,古人今人,虫鸟猿牛,舟桥楼舍,亭台庙阁。似乎在通过排斥人气甚至“生气”,来展示无人之境,纯粹自然生态之景,有意突出的就是一个字:山。虽如此,依然天人合一。只是人在内在,人在画中,人在山中,人在景中,人在天中。

  大幅山水画,创作难度大。首先,难就难在容易呆滞,容易落于俗套,不容易在思想上、境界上获得创新表现;其次,难在结构布局大而易散碎游离。在一定长度的创作期间,需要始终保持气韵连贯,需要技术性处理接续关系,避免新旧痕迹,避免呆滞,避免不同环节之间的脱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画家通过自觉设计的S形构图格局,加强了流动感的动势,以及整体感的紧密度,而没有采用左一块右一块的交错展开的画面结构布局,或偏重横向的山水画结构习惯方式,而是自觉采用有距离感的侧重纵向的透视关系,精心设置景观局部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强调整体性,还有就是擅长辩证结合地处理好虚实、偏正、高低、山水、干湿、远近、纵横、山脉和山丘等一系列关系,成功地解决了布局结构的难题。在繁复中见出简约,雄秀美在一定程度上来自清朗洒脱俊逸。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整体性的表现,自是画作的艺术魅力之一。

  第三,至于笔墨手法,虽然似乎比较柔和恬淡,但又注重以构图饱满和气势夺人而取胜。画家没有强调北方的干燥气候和物候特点,但又适当吸收或保留了北方山体的棱角分明、界面粗糙的斧劈感觉,并且让山脉形态适当显得挺拔陡峭、气势磅礴。至于所谓真山水,我以为画家已经化真为“笔”了,似乎一切真实都化作笔墨关系。因此,既非真南山,亦非真北山。众山皆响,笔墨表现的此山响于南北真山之彼山。此外,保留了南方群山丘壑固有的“湿度”,人们普遍注意到这幅画依然保持了画家山水画的滋润习惯。而且,已经看出画家自觉运用华滋效果于“南北”融和的山水画笔墨表现之中。这正是草木丰茂,烟岚清韵,境界辽阔。画家既重笔又重墨,适当的皴山、点树、染云,山石又有适当的奇峭之笔,笔性柔中带刚,这里的“刚”,指刚健苍劲,也指阳刚阴柔融和,即适当阴柔更显阳刚。吸收表现北方大山的皴法,而又在用墨上保留适当的湿墨、淡墨,浓淡结合,以淡偏重,适当混合使用赭色,以体现淡雅温润的高古情趣,同时在用笔上内露出适当的方硬刚劲,用墨上多些许浑厚浓重,所以即使南方大山也能够多少借助于北方山势的某些自然特质来体现雄秀峻美的艺术风貌。表现在画作笔墨气韵和境界气象上,恐怕就是华滋雄秀与苍茫豪放的融和。

  第四,画家作为成就卓著的书法家,由于具有一定的书法优势,自觉不自觉地可以使我们在他的画作之中看出这一优势的特殊表现和艺术个性。也就是说,书法如书画之间的传统关系所指明的那种题中应有之义,变成了山水画的笔墨基础,画家对于山水自然的笔墨表现方式,按照书画同源的精神,更多地属于充分利用经过自觉理解的书法的笔法意蕴来阐释的方式。画家对于书画关系,有着十分自觉的理论主张。他提出:新大山水画应该“以书为骨”,“以墨为韵”,“以诗为魂”。正因为他的主张响亮,所以,他在其大山水画中能够发出时代最强的响声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我们观赏陈仕彬的这幅画作的艺术特色,恐怕首先还是要注意他的笔法,然后注意其墨法,最后才需要适当关注其色法和纸绢等。在他的这幅画作中,实际上依我之见,还是笔法带动墨法,色法再继之。他的这种笔墨重要性序列关系,似乎尤甚于一些其他画家。这也进一步说明书法优势对于他的新大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仔细读其画作,其书法特性和书写意味,是很容易发现出来的。特别是画作中透示出的篆籀气,使得大山水画显著增强了特殊的艺术形式感、文化底蕴和表现力度。那种高古和淡雅之趣,借助淡墨和湿墨,也借助笔法抒发。说实话,画作的大境界如果缺乏写意特质和笔墨格调,恐怕很难表现出来,特别是高古格调和人格魅力。而擅长中锋用笔和骨法用笔,既是抒发情怀的需要也是格调高古的要求。笔法又和文气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画家本人以“道”为本,以“格”为旨,又有书法“笔意”作为“精气神”,这些可以说是一个抱负远大的艺术家成就自身的多方面优势。

  陈仕彬对于新大山水画的艺术探索成功的经验表明,首先,书画传统既是艺术创新的对象,又是艺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即使是比较狭隘的纯粹艺术传统,也能够为当代画家提供新鲜的艺术借鉴和经验,并且从中冲决出来,走出新路。其次,中青年画家完全能够在多向艺术继承基础上用笔墨唱出时代最强音,发出全社会和全民族的心声,特别是融汇“南北”书画艺术风格流派和艺术经验,开创新山水画派,从而预示着具有当代性的艺术道路的崭新方向。陈仕彬的艺术探索,在融和南北流派、变革书画传统于现代艺术范式之上、将书法和绘画实施追本求源、辩证结合等某些艺术探索的方向上,似乎同黄宾虹大师存在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可以说,作为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作在一定意义上为当今中青年画家的山水画的探索,发挥了标志性和拓展性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众山皆响之响,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响在时代,响在艺术,响在气势,响在画内,响在画外。这个响,就是最响亮的响。所以,只要有所附丽,只要魂系民族文化革新和艺术创新的要求,充分展示时代精神,代代相传的“笔墨当随时代”一说就不是空话套话或陈词滥调。第三,所谓山水画的现代性问题,特别是它的新到底新在哪里,其新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是什么,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追问的难题。山水画及其现代性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它发自传统的综合特性和改革探索精神却是永远不可或缺的,而且无论山水画传统对于未来山水画意味着什么。在此意义上,陈仕彬的新大山水画的艺术探索具有本文如上所述的多方面的指标性价值,而这也就是其新大山水画的现代性价值。

  (责任编辑:单晓冰)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陈仕彬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